从维护华夏民族整体利益上,管仲功勋重大。当时北方狄人对齐国、燕国、周王室及晋国、卫国等中原国家的侵扰相当严重。
综合来讲,管仲历史功绩评分:10分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程度:6(狄人的侵扰频繁、剧烈,但是并不是有步骤进行,也没有形成有组织、有纪律的军队形式),后世影响:9(《管子》一书流传,一书中的一些国家治理措施、用兵之学问有采益之处)。得分:34
范蠡在帮越王勾践灭吴上出力有:越王勾践兵败受困会稽山,提议卑辞厚礼请降;与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三年;贿赂伯嚭,令之离间伍子胥、吴王夫差;向吴王夫差进献美女宝物,愉其耳目而放松对越国的戒备,从而使吴国为争霸而移兵锋于齐、晋;暗中训练越国军队;随勾践伐吴。
在与吴国作战中,范蠡善于选择作战时机和采取有效策略逆转双方力量对比。
综合讲,范蠡历史功绩:7(虽兴越灭吴,但未真正影响中国整体历史走向)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10(吴、越两国实力悬殊,光是会稽山受困之时越国几有灭亡之危险,后伍子胥又累次劝吴王夫差先行灭掉越国这个腹心之患),后世影响:6(缺乏范蠡具体的军事行动部署或军事实施纪实,无兵书著作流传)。得分:32
孙膑:善于营造有利的作战态势,强调进攻,侧重欺敌战术的运用。两次使用围魏救赵的方式救援赵国和韩国。
一次先令高唐、临淄的两位都大夫进攻魏国人口众多、兵力强的平陵城,两位都大夫战败,让魏人志骄,之后再与田忌奔袭魏国都城大梁,以此激怒庞涓,庞涓急引兵回救,在桂陵中伏。第二次,援救韩国,坚定韩国的作战决心,在韩国三战皆战败给魏国,达到消耗韩、魏实力目的时再进军大梁,用减灶计欺骗庞涓,庞涓率精锐魏军经马陵时受伏击。
孙膑的综合评分:历史功绩:7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8,后世影响:10(有《孙膑兵法》一书传世,“围魏救赵”这一开创性战术被后世兵家所模仿)。得分:34
张良:随刘邦攻取关中时,建议用重宝贿赂秦将,秦将有意一同向西袭击咸阳,而刘邦趁秦将疏于防范击破之,攻下武关;劝刘邦打下宛城再西取咸阳,防止进退受敌;让刘邦结好项伯,助刘邦鸿门宴脱险;出计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”收三秦;提议收英布、彭越以挠楚;阻郦食其立六国之后裔分楚权之谋,使刘邦不致失人失地;韩信欲自立为齐王,刘邦怒,与陈平一道劝谏,授韩信齐王印信;让刘邦承认韩信、彭越、英布三人所占的领土,分封王爵,三人遂与刘邦困项羽于垓下;确认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正确。
张良睹胜败之机所在,谋划出色,历史功绩评分:10,才略发挥:10,对手强弱:9,后世影响:9。得分:38
诸葛亮:《隆中对》足以显示他杰出的战略智慧,在刘备依托刘表时,曹操、孙权两方隐然有二分天下之势,在平定河北前,曹操就打起了荆州的注意,甘宁、周瑜都向孙权提议过兼并刘表而进取益州,从而与曹操争衡天下,可以说,如果不是诸葛亮给刘备及时指出明确的战略方向,很可能刘备就无缘问鼎三国了。
刘备之前一直在给别人打工,就算是占据徐州当过一段时间的老板,但终究是缺乏针对性的战略规划部署,既不能扩大实力,又不能巩固地盘发展治理,所以一败再败,直到得诸葛亮辅佐,局面才有所改观。
诸葛亮统兵作战能力的能力还算比较强,在征南中、兴师北伐中,多有取得一些中小战绩,但因为是以弱伐强,实力悬殊,加之对方将领也是当世名将,最终也没能取得大胜绩。
综合评分,历史功绩:8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10,后世影响:8。(假设诸葛亮只是完成了吞并陇右、攻克长安的战略任务,为蜀汉后续灭魏奠定基础,其历史功绩也能上分9分,才略发挥、后世影响上10分,从而达到与姜尚相平的地步,但历史不能做此假设。)得分:35。(后世影响一条,诸葛亮有诸葛弩、八阵图、对付骑兵的发明绊马钉及兵书传世,战略执行也有称道之处)。
王猛:大力整顿吏治,对横行不法的贵族豪门一律处罚,兴修水利,劝课弄桑,发展经济,率军击破前凉政权张天锡军,平定五公之乱,用施加外交压力和军事进取手段,迫使匈奴、乌桓和鲜卑的一些部落归附,桓温率晋军北伐前燕,王猛率军援助,联军击破晋军,后又率军六万灭掉前燕政权。
在王猛的襄助下,苻坚得以一统北方,北方一时呈现安定向上的局面,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。历史功绩评分:9,才略发挥:10,对手强弱:7,后世影响:7。总分:33
李靖:文武之才,料敌形势,瓦敌战心,用兵神速,擅长远程奔袭作战。在与李孝恭南征萧铣的途中遇开州蛮人首领反叛,李靖率八百人袭破,在唐平萧铣之战、唐灭辅公祏之战中,建策独到,居首功。趁东突厥内外交困之际,率精兵深入漠北,连连击破东突厥,擒颉利可汗。后,统领侯君集等人西摧吐谷浑。
历史功绩:10,才略发挥:10,对手强弱:9(按在唐灭东突厥之战前,东突厥内部的薛延陀、回纥、拔野古部落反叛,而颉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又受过李世民离间,加上遭逢暴风雪,东突厥许多马匹冻死,粮食缺乏,派军征讨回纥的叛乱而失败,所以李靖此时北上作战正是选择了东突厥最衰弱之时,真正进行对手强弱程度评分的话,应当只到8,但考虑到李靖攻灭的都是大国,可考虑加到9分。)后世影响:9。总分:38
李泌:安史之乱爆发后,向唐肃宗陈述平叛方略,建议让李光弼守太原,出井陉,郭子仪取冯诩,入河东,又令郭子仪放开华阴道路,让占据长安的安禄山史思明叛军与范阳老巢的叛军连通,让其相互奔救。这个策略很稳固,本意是想通过分散安史叛军兵力,在间隔数千里的长安和范阳之间的广大区域内逐一消灭叛军分部,再合军攻取范阳,按李泌设想,用此法不出两年“无寇矣”。
但唐肃宗着急召集众军收复长安,叛军守不住奔回河北,河北叛军力量拧成一团,与唐军展开焦灼的拉锯战,用了七年时间安史之乱才平定,但这时吐蕃已趁机攻陷了西域、陇右、河西走廊的众多州县,一度进逼长安。
后,李泌向唐德宗提出联结回纥、黑衣大食(阿拉伯帝国)、南诏、天竺共同牵制吐蕃帝国的策略,并促成贞元之盟以稳固回纥与唐朝的关系,取得的结果是:“贞元中,与吐蕃为劲敌,蕃兵大半西御大食,故鲜为边患,其力不足也”、“北狄西戎相攻讨,故中国无虞”,北狄西戎当是分别指回纥与吐蕃,因大食帝国与回纥两大强敌与吐蕃对抗,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唐朝的边境压力。而吐蕃帝国反过来,因长久的内部不稳定和外部受回纥、大食、唐朝的多方牵制而陷入崩溃。
综合评分,历史功绩:7(如果李泌对安史叛军的平叛方略得到执行的话,将可以达到10),才略发挥:8,对手强弱:9,后世影响:7。总分:31
刘伯温:在为朱元璋筹策时,断定张士诚是“自守虏”,无混一天下之志向,不足为虑,应该先集中应对陈友谅,因陈友谅地据长久上游(朱元璋处长江中游,张士诚处下游),每时每刻有兼并己部之意,等江南悉数平复,再北上覆灭元帝国。且认为陈友谅意骄,可设法诱其深入,设伏邀击他,朱元璋采纳其建议,在应天府江东桥大败陈友谅军。后陈友谅军队攻陷安庆,朱元璋亲自征讨,一整天都打不下,刘基提议直趋江州,捣击陈友谅老巢,陈友谅出奔武昌,江州被平定。当红巾军内裂时,张士诚趁机派吕珍进攻红巾军首领刘福通,刘福通向朱元璋求救,刘基劝阻,认为陈友谅会趁隙而动,朱元璋没听从,陈友谅果率大军进犯,与返回的朱元璋军决战于潘阳湖之上,刘基见对方架炮想轰击朱元璋所在的舟船时,忙让其换船躲过炮击。
综合评分,历史功绩:9(刘基最主要的功绩还是为朱元璋确立了先平陈友谅,再克张士诚,最后与北元角逐的大方针,但是从当时的情形来看,即使刘基不提出这一方针,最后作战也会按此形势走,因陈友谅有意与朱元璋决战,势不可免,而张士诚在两人决战期间一直都按兵不动,所以刘基的主张是正确的,同时也是指出了朱元璋发展实力的走向而已,当然,也有坚定朱元璋作战决心的作用。但是,刘基救朱元璋一命还是功勋巨大的)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9,后世影响:8(有《百战奇略》等书流传)。总分:35
姚广孝:与朱棣一同策划靖难之役。暗中训练兵马,修建地穴,在里面打造兵器铠甲,用饲养鹅鸭的方法掩盖发出的声音,不让北平守军知道。指挥将士守城,击退南军进攻,在夜间用绳子偷放下士兵,与朱棣援军两相夹攻,大败李景隆。燕军围困济南三月,城固难破,姚广孝劝朱棣班师。建议朱棣采用避实击虚的方法,“勿下城池,直趋金陵”,朱棣连续击败拦截的南军后攻入金陵。
历史功绩:10,才略发挥:10,对手强弱:9,后世影响:7。总分:36。
总结,姜尚得分最高,39,其次是张良、李靖二人,38,再次是姚广孝,36,然后是诸葛亮、刘伯温二人,35,再然后是管仲、孙膑二人,34,接着是王猛,33,再接着是范蠡,32,最后是李泌,31。
因而从十一位各时代杰出军师中除去李泌,剩下的就是中国十大军师,以姜尚排第一。
看上面这个评分,会发觉:得分越高的,大多是那些名气越高,同时也是建立功绩也越大的。姜尚名气非常高,周之代商,是一定不可不言其谋,而张良的名气当然也很高,后世凡是称赞谋士的,无不说,“吾之子房也(张良的字)”,比如曹操就称他的战略总设计师荀彧为子房,司马昭称钟会为他的子房,而朱元璋也称刘伯温为子房。在这十一人里面,李泌最不出名,只有《长安十二时辰》电视剧的热播才让更多的人知道。
如果也是用同样一套评分标准来评判其他“选手”的话,其实还会有更多人有资格参与十大军师角逐。比如,荀彧历史功绩:8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8,后世影响:7,总分:32。荀攸、郭嘉两人可得:32。司马懿,历史功绩:8(平孟达、王凌之乱,灭辽东公孙渊,抵御诸葛亮、朱然)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9(遇到的最强对手是诸葛亮,不能像对付其他对手一样揪住其弱点加以利用),后世影响:7,总分:33。陆逊三大功绩:襄樊之战、夷陵之战、石亭之战,历史功绩:8,才略发挥:9,对手强弱:8,后世影响:9(这三大战打法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),总分:34。
所以,三国是谋士整体水平最高的一个时代,有许多才能差不多可以相互匹敌的人,因而也是三国保持几十年鼎峙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