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
1.
缫
丝
”
将若干根丝同时抽出并利用丝胶粘着在一起的过程,称为缫丝。缫取的丝称为生丝,一根生丝一般由七、八粒茧合成。缫丝技术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。
缫丝时,煮茧的温度非常重要。汤温过高,容易使茧子煮的过熟,丝胶溶解过多,不利于集丝时的抱合,并易使丝色变褐;温度太低,舒解太慢,影响缫丝的产量。北宋秦观《蚕书》云“常令煮茧之鼎,汤如蟹眼”,即控制温度在摄氏80度左右为好。
手工缫丝车 清
“
2.
调
丝
”
调丝又称络丝,绕在缫丝车丝軠上的丝呈绞状,在加工前首先要把它转绕到丝筒上,才便于加工成经线和纬线,这一步骤称为络丝。秦汉至唐多用手转籰(yuè)子络丝,宋代以后则出现了绳拉单籰“扯铃”式络丝车。
调丝图 明-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
解丝络车图 清-卫杰《蚕桑萃编》
“
3.
纺
线
”
由于一根纤维强度不够,在织布前先要把纤维纺成线。纺线工艺包括“并丝”和“捻丝”两个环节。
并丝是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单丝合并成一根股线,或者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股线再合并成一根复合股线的加工过程。这样可以提高丝线的均匀度,除去丝线表面的粗结。工艺分有捻和无捻并丝两大类。
捻丝是对丝线进行加捻,用以提高丝线的强力和耐磨性,减少丝线的起毛或断头,增加织物的弹性,使织物表面具有弹性及抗折能力,并使之表面光泽柔和。其捻转的方向为正捻或反捻两种。
正、反捻
转锭纺纱
起初人们用手搓来合并纤维,后来发明了捻丝工具。最早发明的是纺坠,它利用纺轮本身的自重和连续旋转以达到加捻的目的,这不但比手工搓捻更加均匀且速度快。后来又发明了手摇纺车、脚踏纺车、打线车及大纺车等木制机械纺线工具。
半坡出土纺轮
三锭脚踏纺车
单面插杆和串心插杆纺坠
水、旱大纺车
清《蚕桑萃编》
古代纺车图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